在过去的这一个季度,中国经济所承受的压力应该是过去十几年所罕见的:几十年难遇的疫情和静态管理、突发的俄乌战争、超出预期的全球通胀压力、以及于预期中的来自美国的长期政治和经济压力……这些问题干扰了经济的正常秩序,给上市公司造成了中短期的业绩压力;同时也重创了中外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信心,风险偏好急速下降,资金在短期内迅速离场,使得行业估值水平不断创下新低。我们相对一直看好的成长股--无论其赛道的潜力和估值的变化--整体表现也都非常疲软。
站在这样一个时点,沮丧和困惑是必然的。在下行市场中,短期困难往往会被内心深处的担忧所放大,并在确认偏差的带动下不断去寻找增强这种认知的证据。很多投资者在过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金和个股定投中累积了失败,萌生了退意。也有不少朋友会直接的问我们,是坚持,还是放弃,希望从相对于他们更加专业的职业投资机构那里,汲取一点信心和力量。
对于我们的长期观点,或者说中国经济未来的主旋律,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的答案:稳定发展,经济转型,智造强国。但确定了这个方向,能不能达到,通过怎样的路径去达到,这才是需要去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关键。 就好比大家都会知道拿住优质增长的好公司才是防通胀的最佳资产,但真正可以贯彻的往往少之又少,敢于在恐慌中加仓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风险、衡量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过程。身处本次疫情的中心,我们也得以更加敏锐的去捕捉经济和生活中的每一丝变化:经济整体的态势虽然疲软,但3月中长期社融出现了超出预期的转折点;1季度GDP数据较弱,但工业增长仍体现了韧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高的生产增速;疫情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链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堵点”正在不断被疏通,重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也在逐步推进。高频数据的跟踪和分析,也证实了不少成长细分赛道的高景气度仍在持续,这样的赛道,其实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产。
进入下半年,成长股的估值切换会转向2023年,优质公司的吸引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即将在7月迎来3周年的节点。洗尽铅华,其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的定位并没有改变,我们还是相信并希冀科创板可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助力和载体,真正发挥其资本枢纽的作用。
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