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意确实被传达到整个资本市场。持续的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美国连续加息、美国对中国的扼制等,A股市场主要指数跌幅均在20-30%之间。对于以成长风格为特色的我们,这一年更是寒冬。我们乐观的选择了一些中国非常优秀的企业,这是我们比2018年的进步;但是悲观的能力尚未培养出来,我们没有选择好合适的时机,过早的逆势满仓。
2022年底,百废待兴,明年总会更好。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把扩大内需动力作为主线,我们期待新政府在2023年两会后,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出台和贯彻实施。2022年低基数效应加上消费场景的修复,是比较确定的部分,但以海外国家的经验来看,除了美国和新加坡,大部分国家居民由于对经济恢复和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增加储蓄率的趋势,在后疫情阶段很难立刻反转。
从制造业看,高感染率的确会影响短期劳动力的供给,但最终关键依然在于需求。拉长看海外的经验,工业产出受疫情的影响有限。私营企业信心的恢复和投资的节奏,是我们2023年需要密切关注的数据。此外,房地产的修复力度是目前分歧最大的领域,但伴随稳地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以及疫情对房地产销售的拖累减轻,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至少较2022年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出口的走弱是较为确定的趋势。随着海外经济进入景气下行通道,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国内制造业PMI已经较长时间处于下行区间;海外库存的对比也可以作为另一个有意义的参照指标。结构上看,可能的亮点一是在东盟相关的地域,一是在不断提升的出口技术含量和价值量水平。
最后的篇幅,还是给到我们一直最关注的科创板。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2年底,历经3年半,科创50指数还是徘徊在千点附近、原地踏步;然而与之同时,企业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快速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中国有近万家的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了近千家,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也是我们投资的巨大机会所在。
经历了寒冬,投机主义在消退,泡沫在消失,真正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在大潮退去后活的更好。引用吴晓波先生2022年终总结,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一旦看到了曙光,那就立刻起飞。
感谢所有在这艰难的一年里陪伴、鼓励、支持南土的朋友们,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安康!
南土资产
吴刚